独家专访!中华香烟批发商和零售商“公门有公”
导语:在我国的烟草行业,中华香烟作为国内知名品牌,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。然而,在批发和零售环节,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“潜规则”?近日,本报记者深入一线,独家专访了多位中华香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,一探究竟。
正文:
人物一:李先生(化名),中华香烟批发商
“我做了十几年的中华香烟批发,可以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化。”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烟草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,市场环境逐渐规范,但“公门有公”的现象依然存在。
“有时候,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向我们推荐一些品牌,虽然这些品牌的价格并不占优势,但我们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去销售。”李先生透露,这些推荐往往伴随着一定的“好处”,比如减少检查、简化审批流程等。
人物二:张女士(化名),中华香烟零售商
“我经营这家烟店已经五年了,中华香烟是店里最畅销的产品之一。”张女士说,尽管她知道“公门有公”的现象存在,但她却无法改变。

“有一次,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店里,硬是要我买他们推荐的某个品牌的香烟,我实在不愿意,结果对方就威胁说,如果我不买,以后我的烟店可能会遇到麻烦。”张女士无奈地说。
专家点评:
针对中华香烟批发商和零售商“公门有公”的现象,我国烟草行业专家表示,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,影响了消费者利益。
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干预市场秩序。同时,烟草行业也应加强自律,提高服务质量,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。”专家建议。
结语:
“公门有公”的现象在中华香烟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存在,反映出我国烟草行业仍需加强监管和自律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整治力度,还消费者一个公平、透明的市场环境。